设计模式-适配器模式

 

菜鸟教程例子 http://www.runoob.com/design-pattern/adapter-pattern.html

 

我将讲下7种结构型模式:适配器模式、装饰模式、代理模式、外观模式、桥接模式、组合模式、享元模式。其中对象的适配器模式是各种模式的起源,我们看下面的图:

适配器模式将某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期望的另一个接口表示,目的是消除由于接口不匹配所造成的类的兼容性问题,或者是尽量使用以存在的代码。主要分为三类:类的适配器模式、对象的适配器模式、接口的适配器模式。

类的适配器模式,先看类图:

核心思想就是:有一个Source类,拥有一个方法,待适配,目标接口时Targetable,通过Adapter类,将Source的功能扩展到Targetable里,看代码:
两个基础类:接口+类 –> 新的适配器

类的适配:Adapter类继承Source类,实现Targetable接口

测试:

输出:
某个类原先存在的第一个方法
新实现列要做的第二个方法

对象的适配器模式:,接口—>已存在的实现类封装到适配器里面
基本思路和类的适配器模式相同,只是将Adapter类作修改,这次不继承Source类,而是持有Source类的实例,以达到解决兼容性的问题。看图:

只需要修改Adapter类的源码即可:

测试:

接口的适配器模式,接口-抽象-不同的实现类->不同的业务需求
接口的适配器是这样的:有时我们写的一个接口中有多个抽象方法,当我们写该接口的实现类时,必须实现该接口的所有方法,这明显有时比较浪费,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是我们需要的,有时只需要某一些,此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引入了接口的适配器模式,借助于一个抽象类,该抽象类实现了该接口,实现了所有的方法,而我们不和原始的接口打交道,只和该抽象类取得联系,所以我们写一个类,继承该抽象类,重写我们需要的方法就行。看一下类图:
这个很好理解,在实际开发中,我们也常会遇到这种接口中定义了太多的方法,以致于有时我们在一些实现类中并不是都需要。看代码:
接口:

抽象:

第一个需求的实现类:

第二个需求的实现类:

测试:

分开使用
第一个:
———–>目标方法:第一个继承抽象的类,只实现第一个方法
默认方法:抽象类实现的第二个方法
第二个:
默认方法:抽象类实现的第一个方法
———–>目标方法:第二个继承抽象的类,只实现另外的一个方法